离创业已经近两年了,两年里公司从小格格间发展到总部100多平、分部近百平的办公场地,从“单打独斗”到拥有近十名伙伴,从大机构拒绝和我们合作到至今拥有50余个项目合作伙伴,一路走来,有辛酸、有泪水,但更多的欣喜和安慰。
清晰的记得,准备创业的那段日子。记得2014年初,3个合伙人(姑且认为是“创始人”吧)在租住的房子里召开了创业以来的首次会议。那天,我做了虾、排骨、秋葵、青菜和汤,算是蛮丰盛的晚宴。十平方大的屋子里,开启了我们“创业之旅”。会议开了近三个小时,分工明确。有负责项目开发、对外合作的我,有负责找场地、公司注册等行政事务和财务的Jeacen,还有负责市场拓展及客户维护的Andy。就这样,大家便毫无畏惧的开展了创业前期的筹备工作。
刚开始的几个月,公司处在极度“亏损”状态。从支出几千到几万,到账上的“小金库”慢慢接近零的时候,我意识到情况不妙。如果再这样下去,别说公司了,就连刚组建不久的团队就要不欢而散了。
直到账上的钱花完,大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创业唯艰。那段日子,我像变了一个人,整日整日的在外面跑业务,晚上几乎不到十二点不回家。为了筹集资金,卖掉了老家的房子,办了两张信用卡;为了面子,负债买了部车(要知道刚创业的时候,跑业务我骑的还是电动车。记得当时公司规定:20公里以内骑电动车;20-50公里做汽车;太远了就快递或改周六日约谈业务),把注册时不到40平的办公场地搬到市中心区100多平,为了团队大一些聘了两个兼职人员。当时不止团队的Jeancen和Andy,连周边的朋友都感觉我疯了。但当时的自己只想“背水一战”。
从装修到办公用品、花草礼品的购买大家都亲力亲为,也许同事们被我这种“不怕死”的决策震惊了,那段时间也分外努力。也正是这种努力和勤奋,让我们在当季度的业务从市场倒数第二一跃至市场前三。
虽说业务不错,但前期为了打开市场不断让利,利润率极低,但负担却极为沉重。记得在连续近12个月的月度会议,我不下一次的说过,我们的目标不是挣钱,而是“活着”,也许那时候活着才是对创业成功最真实的定义。
有一次同行业交流会,在KTV,一个大公司Boss和我聊天时说:Alan,我给你30%的利润,你帮我开发一款中教学辅导软件。市场你不用管,招生教务全权我们负责,你们只负责开发软件和系统维护。我回答说:孙总,麻烦你明天给我发一下你们项目策划案,我们要研究一下方案的可实施性。结果引来了孙总的极大不满,“你个毛头小子,给你个机会不把我,还研究,研究个屁啊!我们在座的哪个老板不是身价千万,你有什么啊?给你一个赚钱发财的机会不把握,还研究,活该打工的命”,一番训斥打破了KTV的喧闹。人力资源局的一个领导打圆场,极度不爽的我也只能隐忍住内心的不快。又能怎样呢???这种蔑视和侮辱,也许脾气火爆的当时就发飙了,但我可以吗?我有资本吗?
自那以后,我发誓要让我的公司在三年内做到行业老大,三年内要把同行从近20家挤垮至10家以内。我制定了公司三年发展规划及年度、月度目标,把亲身经历和同事们说,随后我们便开始了一年多的修炼和追逐。从落后者,到现在的“次优者”,我们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现在业务慢慢做上来了,大家不愁吃不愁穿,但一些“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一是吃苦精神,二是奉献精神,三是执行能力,四是工作态度。
“不是自己的工作不关心”、“很少人主动做办公室清洁(被动的接受行政部分的值班安排)”、“不到点不上班、刚到点就下班”、“玩手机的时间超过了做业务时间”、“迟到次数和请假次数越来越多”、“每周每月工作渐渐完不成且越积累越多”,从问题发现到会上提出,我们的业务开始直线下降。品牌曝光率(我们有个考核标准:百度关键词系数、网站访问量、来电来访登记、合作伙伴及分级代理数量)逐月下降。
我意识到“我们完蛋了”。我开始了自我反思,创业初的我和现在的我。创业初的我,几乎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花在公司,而现在,我只有一半的时间花在公司,另外一半在新闻、股市、上下班路上和图书馆。自己慢慢的学着“安逸”、学着“放纵”,让公司自上而下的陷入到“懒惰”的边缘。“懒惰”如同吸毒,一旦开始、很难戒掉。但不戒掉,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死掉”是唯一的选择。
很多初创企业不是死在创业的路上,而是死在了取得了一点小成就就沾沾自喜忽略内外部恶劣竞争环境的薄弱意识。创业初期,最忌讳的盲目和自以为是,最害怕的“懒惰”和“懈怠”,这个绊脚石能搬开,成功只是时间问题。